1981年11月16日,数万名北京市民自发涌向天安门广场昆明配资最新消息,庆祝中国女排在第三届世界杯排球赛上斩获冠军。这一天,许多市民刚刚在电视上观看完女排决赛,便顶着初冬的寒风,步行数公里来到天安门广场,与其他人一起庆祝这个振奋人心的时刻。
这场比赛,铭刻在许多人心中,不仅是因为“铁榔头”郎平的精彩表现,亦因教练袁伟民的悉心指导,还有女排队员陈招娣在决战日本女排时受伤依然坚持拼搏的精神。当观众看到陈招娣在颁奖典礼上因伤无法站立,必须由队友背着上领奖台时,许多人眼中已经泪水涟涟。也正是这时,陈招娣“拼命三郎”的外号,开始广为流传,成为她的代名词。
很多了解陈招娣的人都知道,这并非她第一次在运动场上“拼命”。每一场比赛,每一次挑战,陈招娣都拼尽全力,不放弃任何一个机会。她曾说过:“别人青春是在花前月下度过的,而我们女排的青春,是在汗水中、在疼痛中度过的,虽然艰辛,但无怨无悔,因为我们为祖国拼搏,为祖国发光发热。”
展开剩余84%陈招娣于1955年出生在杭州,作为一个生长在江南水乡的女孩,大家很难把她与那股野性和拼劲联系在一起。然而,她从小便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运动天赋和强烈的运动兴趣。每次学校举行运动会,陈招娣总是第一个报名参加。高中时,她参加了杭州中学生田径运动会的跳高比赛,吸引了当时刚组建的浙江女排教练的注意,进而被招入了浙江女排。
很快,陈招娣的表现开始出色,一年后,她被选入北京体育学院集训队。当时的训练条件十分艰苦,运动员们的伙食也与今天的标准无法相提并论,只有馒头和大锅菜。作为一名南方姑娘,陈招娣不习惯北方的食物,尤其是硬邦邦的馒头,往往只能依赖家人寄来的小点心来解饿。长时间高强度的训练加上营养不足,身体渐渐出现问题。队医检查后发现她患有严重贫血,医生警告如果不及时补充营养,根本无法支撑每天的训练量。
面对这样的困境,陈招娣一度想要放弃,回到杭州。但教练看到她的潜力,深知她不该轻易放弃,于是鼓励她坚持下去,并亲自为她安排南方口味的饭菜,并制定了恢复计划。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陈招娣的身体状况逐渐恢复,热情也重新燃起,投入到更为艰苦的训练中。不到一年后,她成功入选了八一女子排球队。
1976年,陈招娣终于进入国家队。刚加入时,她的技术仍显青涩,袁伟民教练开始精心打磨她的技艺。一场训练结束后,袁伟民要求陈招娣加练15个球,接着跑到场边触摸铁丝网,再做一次滚翻救球,之后重新开始。高强度的加练让陈招娣几乎要崩溃,但当她想放弃时,却发现队友们和教练都在注视着她。少女的自尊心让她不敢就这样离开,最终她决定继续完成训练任务。
1978年第八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上,陈招娣和队友们为中国女排赢得了第六名的好成绩。此后,中国女排迎来了属于她们的辉煌,接连夺得1981年世界杯和1982年世锦赛冠军。然而,正当女排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时,陈招娣却在1983年选择了退役。她的选择令许多人感到惋惜,但事实上,背负着多次伤病的她已经再也无法继续承担如此巨大的身体负担。
1981年,陈招娣在与日本女排的比赛中受伤,尤其是左臂的伤势非常严重。然而她依然坚持带伤参赛,并在随后的全运会中被称为“独臂将军”。多年的高强度训练和比赛使她的身体伤痕累累,她深知自己的状态已不再适合继续为国征战,最终做出了退役的决定。
退役后,陈招娣并没有远离排球,而是选择继续为排球事业贡献力量,先后担任了八一体工大队女排副政委和中国青年女排主教练。她虽然离开了赛场,但依旧怀着对排球的热爱,倾心培养年轻一代,为中国女排的崛起奠定了基础。遗憾的是,1988年,陈招娣不幸被诊断为直肠癌,手术后不得不暂时放下教练的工作。
然而,尽管身体虚弱,陈招娣依然选择继续为女排事业付出,她担任了中国女排的领队,致力于将女排的拼搏精神传承下去。尽管医生多次警告她不要过度劳累,陈招娣仍然每天坚持与队员们训练,密切关注队员们的情绪和状态,及时调整和疏导,保持队伍的团结与战斗力。
陈招娣深知,中国女排的未来不仅仅是技术和战术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思想和精神的培养。她非常关注年轻球员的职业态度,认为排球不仅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事业,必须全身心投入。她曾深感内疚,认为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中国女排的失败部分归咎于她未能有效地帮助队员们应对赛前的困难与挑战。
陈招娣一直为自己在女排事业中的每一个选择感到自豪,即使身体日渐衰弱,她依然未曾放弃。在她生命的最后阶段,病痛的折磨让她的身体逐渐消瘦,痛苦不断,但她依然坚强地对女儿郭晨说:“我太疼了,要不别治了吧……”直到她最后时刻,她都关心着女儿,担心自己给她带来的伤痛。
2013年4月1日,陈招娣在北京因肝癌去世,享年58岁。她的离世让整个中国女排圈感到极大的悲痛。郭晨在社交媒体上深情写道:“妈妈走好,那个地方没有疼痛,没有疾病,只有开心。”告别仪式上,来自中国女排的老队友们纷纷前来送她最后一程,广场上的群众自发排队悼念,向这位伟大的女排功臣致以崇高敬意。
陈招娣的墓旁,矗立着一尊她抱着排球的铜像,每天都有无数人前来献花,表达对这位传奇女排球员的敬仰与怀念。而她的女儿郭晨,也承载着母亲的遗志,继续投身排球事业,成为国家级裁判,接过了母亲的火炬。
时光流逝,郭晨和她的丈夫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带着刚出生的女儿再次来到母亲的墓前,深深地怀念着这位为国家和女排事业付出了一生的母亲。
发布于:天津市在线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